圖為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總體規劃圖
圖為博物館不斷提升社會教育功能
圖為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出土的青銅匜
圖為石家河城址濾波測繪圖
圖為唐崖土司城址全景航拍
湖北日報訊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卑凑諊翌I導對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湖北著力創新與實踐,全省文物考古及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省5年四獲考古界最高獎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圓滿結束;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成果斐然;博物館免費開放10年,服務社會水平大幅提升,讓文物活起來,講述荊楚精彩故事。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我省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四連冠
近5年來,我省考古工作以重大課題為引領,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多個領域取得新突破,得到國家文物局和全國同行高度評價。2016年10月,時隔4年之久的全國考古工作會召開,就將地點選在了湖北武漢。
曾國墓地三獲“考古界奧斯卡”實屬罕見
曾國因傳世文獻中鮮有記載,曾國歷史基本上是考古工作者“挖”出來的。同屬曾國的葉家山、文峰塔、郭家廟墓地,先后三次獲得有“考古界奧斯卡”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將曾國年代序列、文化內涵基本厘清,在考古界實屬罕見。
隨州葉家山墓地將曾國歷史向前推進了500余年,獲評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隨州文峰塔墓出土青銅器發現“曾候丙”等銘文,首次見到隨銘銅器,對解開曾隨之謎提供強有力的證據,獲評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棗陽郭家廟墓地是繼隨州葉家山、文峰塔墓地之后,發現的又一處曾國國君墓地,發現曾國最大的車坑、馬坑,發現迄今年代最早的音樂實物遺存和人工墨,獲評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石家河遺址新發現驚天動地 在中華文明進程中起重要作用
自2014年以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印信臺、譚家嶺等地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遺址中心譚家嶺,發現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同時期長江中游地區城址中面積最大的?!笆液舆z址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一直是長江中游地區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核心地點,沒有之一”,評委專家如是說。
出土精美隨葬玉器240多件,專家認為代表著史前中國乃至東亞玉器最高水平。而三房灣的城址南城門、西城壕外印信臺發掘的祭祀遺跡、譚家嶺的大型建筑遺跡等,都為進一步了解石家河古城全貌帶來更多證據。
這些“驚天動地的大發現”,為研究長江中游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視角、新認識,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銅綠山礦冶考古譜寫新篇章填補多項空白
大冶銅綠山遺址的考古發掘,開啟了“礦冶考古”的新篇章。
2013年至201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四方塘遺址發現礦冶生產者墓地,是近40年來鄂東南銅綠山乃至中國的首次發現。揭示出一個較為完整的春秋時期采冶生業鏈,這在中國礦冶考古發現中前所未有。銅綠山四方塘墓地獲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水下考古從無到有逐成新亮點
依托全國唯一的內陸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武漢基地,經省編辦批準,成立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我省水下考古從無到有,發展壯大,成為新特色、新亮點。
近年來順利實施一系列重要的水下考古項目,其中,丹江口庫區與均州城水下考古探摸,實現了內陸水下遺址類考古探摸零的突破;在富水水庫、洈水水庫和長江、漢江等水域開展的調查,縮小了我省水下文化遺產資源盲區;赴周邊省份開展調查項目,擴大了我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輻射力與影響力。
湖北省文物局主要負責人稱,“十三五”期間,湖北將繼續重點圍繞長江中游文明化進程、楚文化源流等重點課題以及大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展考古工作,同時做好大型基本建設中的考古工作;進一步增強課題意識,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強地方考古專業人才培訓,全面提升考古工作水平,努力實現湖北從“考古大省”向“考古強省”的轉變。
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的湖北模式 具有示范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特大型水資源配置工程,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我省規范管理,大膽創新,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既保護了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又保障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一系列做法為開展大型工程建設的文物保護積累了有益經驗,形成了湖北模式。2016年全國考古工作會議期間,國家文物局將我省工作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其主要做法有:
1. 加強領導,科學規劃。2004年,我省啟動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成立專門的文物保護領導小組,科學制訂文物保護規劃,并通過了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國家文物局批復。
2. 創新方式,規范管理。制訂專門的文物保護和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創新采取項目合同管理的方式推進實施考古工作項目,在每個項目合同里,不但明確發掘單位、協調單位、協作單位等各方責任,還對時間進度、成果形式等作了詳細規定;通過巡查、監理、驗收、審計等方式,對每個項目加強監管,確保了工作質量和進度。
3. 精選隊伍,突出科研。組織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2家實力雄厚的省內外文博單位,分別承擔各項考古發掘任務;推動考古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出版了《鄖縣老幸福院墓地考古報告》等15本報告或專著,其中《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重要考古發現Ⅰ》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十佳文博考古圖書。
至2014年,南水北調工程涉及我省的所有考古發掘任務全部完成,出土文物15萬余件(套),一批學術成果相繼面世,基本弄清了漢水中游地區古代文化面貌,其中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時期的部分考古發現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重要意義,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作出了貢獻。
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我省成果斐然
大遺址是我們的祖先生活和戰斗的遺存,是中華文明的史跡主體?!笆濉敝两?,我省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
我省9處大遺址納入國家保護項目庫
我省有9處大遺址納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大遺址保護項目庫,分別是楚紀南故城、龍灣遺址、盤龍城遺址、屈家嶺遺址、石家河遺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遺址、擂鼓墩古墓群,數量居全國前列。
國家文物局與湖北省政府簽署了《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議書》,使之上升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戰略。雙方通過的《大遺址保護荊州宣言》,成為大遺址保護事業發展史上的“湖北烙印”。
多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快建設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兩批共24家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列其中。此外,銅綠山考古遺址公園、龍灣考古遺址公園、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湖北省文物局有關負責人稱,我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在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展示遺址價值的同時,還將著力在展示手段、服務體系上創新,借助高科技手段進行復建、現場展示,讓觀眾“身臨其境”真切感知祖先創造的輝煌。
湖北省文物局主要負責人稱,“十三五”期間,我省將推進以屈家嶺遺址、石家河遺址為代表的一批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以明楚王墓群、容美土司遺址為代表的一批明代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 考古工作立頭功
咸豐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國西南土家族區域著名的元、明、清時期土司城址之一。為配合該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考古遺址公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發掘,弄清了唐崖土司城址的城防設施、交通設施、建筑、墓葬、苑囿、手工業遺址等遺跡,揭示了“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布局,出土了瓷器、印章、磚石質建筑構件等遺物。
唐崖土司城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考古工作立了頭功,獲得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
2016年6月,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講好荊楚故事
我省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法》和《博物館條例》,堅持博物館公益屬性,加快推進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展覽展示和服務水平,努力發揮博物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荊楚文化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基礎建設躍上新臺階 17個中等城市建成新型博物館
近年來,全省各級政府將博物館建設作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投資逾10億元的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進展順利,擴建后總建筑面積將達到11萬平方米,保護、研究、展示、教育、服務等功能將得到顯著改善,計劃2018年底建成。
全省中等城市博物館建設大力推進。黃岡、咸寧、恩施、鄂州等新建博物館相繼竣工并開放。經這一輪建設,全省17個市州基本建成1萬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館,基礎設施大幅改善。
大力支持建設專題和特色博物館,推動武漢市“博物館之城”建設,中山艦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江漢關博物館、武鋼博物館、長江文明館等先后建成開放。
全省形成以省博物館為龍頭,以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為骨干,以縣級博物館為基礎,以行業、高校辦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免費開放10年 服務社會水平大幅提升
2007年,省博物館率先在全國中西部免費開放。目前,全省共有192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占總數94%,位居全國前列。
全省博物館深入推進免費開放,提升服務效能。通過館內展覽、網上虛擬展及流動展覽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鄉村等多種形式,擴大服務空間。2016年,全省214家博物館共舉辦基本陳列及臨時展覽986個,開展各類活動2342場次,接待參觀2512萬人次。
2014年,省文化、文物、教育部門聯合下發《湖北省在校學生走進博物館五年行動計劃》,2016年,省文物局組織完成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項目,凝練形成50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示范案例,推動建立青少年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以省博物館“禮樂學堂”為示范,帶動各級博物館形成十博課堂、首義尋蹤、孝禮雅塾、博物館游學等一批活動品牌。全省博物館接待未成年人參觀超過600萬人次,舉辦社會教育活動1200場次,參與青少年逾10萬人次。
走出去、引進來 著力打造精品陳列講好荊楚故事
全省博物館打造出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質量原創展覽。先后有《武陵足音》等3項展覽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3項展覽入選全國博物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項目,4項展覽入選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季名錄。2015年全省舉辦18項抗戰主題展,接待觀眾150余萬人次。201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全省策劃推出8個主題陳列展覽,取得良好社會效益。
我省博物館對外交流合作頻繁,《鳳舞九天——楚文化特展》等10余個原創展覽,先后在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地展出。2016年,省博物館“鑄鼎镕金展”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之“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先后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美國等地舉辦展覽,講好中國故事,傳遞湖北影響。同時積極引進優秀外展,省博物館去年引進國外(境外)的文物展覽項目3個。
此外,我省積極承辦國際會議及活動,搭建交流平臺。先后承辦了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2012年大會、2013年國際博物館協巴西大會中國館陳列布展、2014年海峽兩岸博物館社會教育研討會等。2016年,由國家文物局主辦、湖北省文物局承辦的“全國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推進會”及“讓文物活起來——全國文博單位文化創意產品聯展”在省博物館舉行,產生良好反響。
湖北省文物局主要負責人稱,“十三五”期間,全省博物館將深刻把握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改革創新,砥礪奮進,為建設湖北文物強省、努力實現“四個全面”戰略作出積極貢獻。
“數”說湖北文物大省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湖北共有36473處不可移動文物點,總量據全國第7。其中,古遺址9761處,古墓葬13654處,地下文物占比達64.2%。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8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846處。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湖北省采集登錄并完成數據審核的可移動文物總量1531877件(套),排名全國第5,實際數量2187192件,全國第8,完成平臺
登記注冊并上報數據的國有收藏單位514家,全國第7。
湖北大遺址保護大事記
● 2010年3月,國家文物局與湖北省政府簽署了《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議書》,是南方唯一部省共建的重點大遺址片區。
● 2011年11月,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辦的“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在荊州召開。
● 2013年,荊州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獲國家文物局批復,銅綠山、龍灣、盤龍城3個考古遺址公園獲得立項。
● 2015年7月,唐崖土司城址作為“中國土司遺址”的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6年6月,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我省歷年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
1. 鄖縣人頭骨化石(1990年,首屆)2. 荊州雞公山遺址(1992年)3. 潛江龍灣宮殿遺址(2000年)4. 巴東舊縣坪遺址(2002年)5. 鄖縣遼瓦店子遺址(2007年)6. 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2011年)7. 隨州文峰塔曾侯墓地(2013年)8. 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2014年)9. 大冶銅綠山四方塘遺址(2015年)10. 天門石家河遺址(2016年)
原文鏈接:http://news.cnhubei.com/xw/wh/201705/t3830779.shtml
TOP
027-59300355
微信咨詢